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美学意蕴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8:46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每一种建筑的风格形式,都是人类为表达某种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满足其精神慰藉和审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建筑物作为“凝固的音乐”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功效,更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物化形态。欧洲的教堂建筑呈现多种风格,其中以空灵、高耸、尖峭的哥特式风格最为多见。

  每一种建筑的风格形式,都是人类为表达某种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满足其精神慰藉和审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建筑物作为“凝固的音乐”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功效,更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物化形态。欧洲的教堂建筑呈现多种风格,其中以空灵、高耸、尖峭的哥特式风格最为多见。

  不在寻索,在静候

  哥特式建筑肇始于法国,是14世纪至15世纪风靡欧洲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的语义是粗野之人,因而哥特艺术起初是低俗艺术的代名词。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观念里,罗马式建筑属主流范畴、居正统地位,其后兴起的建筑形式则被贬斥为“哥特”(野蛮)。但哥特式建筑逐渐为宗教界所关注和青睐,并强调哥特式教堂是上帝的居所,将人在空间上对神圣的向往,变成上帝对人显示他存在的场域,因此,哥特式建筑最早体现于天主教堂。随着社会心理的变迁和审美风尚的流转,哥特式也渐趋向世俗建筑扩展和渗透。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彻底脱离了罗马式建筑的影响,成为具有独创性的建筑结构体系。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样式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内部空间也更高旷。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非常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建筑全身。无论墙体还是塔身,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且每栋哥特式教堂建筑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擎天的高塔将内蕴外观皆丰富无比的教堂巨构与天地相契合,犹如自然中一片密闭的森林,除了令人心往神驰之外,也为人留下了长久的感动。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牖轮廓较之罗马式建筑也大大增加,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一些目不识丁的天主教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着天堂,《圣经》中的诸多圣者跃然玻璃窗上,酷似绚丽多姿的舞台画面。

  欧洲著名的教堂多是某一时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譬如,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作;而科隆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则堪称中、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再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时期哥特式建筑的顶峰,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是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的代表。这些教堂的建筑由于工程浩大,从奠基到竣工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少则几十年、百余年,多则数百年。科隆大教堂1248年奠基,1880年最终落成,前后经历了六个世纪;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世纪,到1965年安装完最后一扇门,历经700余年。哥特式教堂的建筑之美令人赞叹,而它又透出何种的文化讯息和人文秘笈呢?兴建于12世纪至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与雕刻的代表,其正面一对60余米高的塔楼格外巍峨壮观,上面雕有内容丰富而精美绝伦的宗教故事。而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屋顶,每个塔尖上都有人像雕塑,这些雕像如同守护神一样日夜守卫着教堂。

  哥特式教堂带给人的,不在于寻索,乃在于静候。正如罗丹所说:“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所以,教堂建筑并不在描绘任何的东西,在它那里,开放着一个世界,一个通往神圣之域的世界。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