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8:46
科隆大教堂与两位“康拉德”
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国人一定会说“巴黎圣母院才是正宗”,但拥有科隆大教堂的德国人可能要提出反驳,因为科隆大教堂尖尖的高屋顶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其“哥特味”也更浓。其实,无论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还是英国人引以为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其风格样式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而相比之下,由16万吨石头堆积而成、如石笋般林立的科隆大教堂,从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之规模,背后所蕴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确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最初的工程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开始,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独具的垂直线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安装木制起重机,最后实行“高空作业”。今日的我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也可想见这座建筑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施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为此,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出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正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所在。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工程告一段落。而现在高达157.38米的大教堂完成于1880年10月15日,这期间经历过近600年的停工期。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不断被加高、加宽,终于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二战后期,大教堂受到了破坏。但战争结束后,时任德国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出于对家乡科隆的热爱,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现在的科隆人对这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都推崇备至。
科隆大教堂内也是宝物多多,最著名的是重达24吨的大摆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大摆钟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而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像科隆大教堂一样,所有哥特式教堂处处充满着神圣的符号,如高耸入云的塔尖、宏伟的正堂、巨大的穹隆和支柱,精美的绘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刻等等。走进哥特式教堂,面对高耸直立、坚实厚重的内墙,人就显得格外渺小,而微弱、朦胧的光线,则使人深觉罪恶感的沉重。黑暗并不可怕,相反的,它好似带有召唤的姿态,像是准备向人明示某些东西似的,为等待和虔敬的心灵播下信仰。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庄严与堂皇,能够激发人们的崇高情感和澄澈思绪,从而把人引入静谧、肃穆与向上追索的境界之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