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小尺度规划人文城市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7:22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北京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有特色的世界城市,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不仅仅需要高楼广厦、通衢大道,更需要让游客驻足的街头、让游子梦回的小巷,需要老人悠闲的背影、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小尺度规划”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以人的尺度,而非汽车的尺度规划建设城市,让街道、广场成为人际互动的空间。北京正在开始这样的尝试。

  打开封闭式小区的围墙,使步行空间与小区空间复合交融,对于居住环境整体性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硬质铺装和绿化相结合的小型休闲游园,设置休息设施和健身项目,增强归属感。

  对线性空间的设计,重点首先落在保障居民通行的顺畅及安全,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散步环境,软化街道界面,增强街道与周边环境的交融。
  利用多花蔷薇、蔓性蔷薇凌霄等植物配合围墙进行栽植,软化街道硬质界面,为行人创造宜人散步环境。
  街道不宽,两边界面友好,因而人们乐意步行,穿越也很方便,呈现出一幅生活在此的人们步行、交往、购物、休闲的生活画面。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有特色的世界城市,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不仅仅需要高楼广厦、通衢大道,更需要让游客驻足的街头、让游子梦回的小巷,需要老人悠闲的背影、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小尺度规划”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以人的尺度,而非汽车的尺度规划建设城市,让街道、广场成为人际互动的空间。北京正在开始这样的尝试。  小尺度街区营造步行环境  我们的城市无论在道路的宽阔程度,还是公交系统的完善性上,都并不逊色,但为什么道路却越来越没有亲切感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道路设计,将步行环境给破坏掉,人走在路上感觉比较枯燥。  国庆期间的雾霾再次唤起公众对大气清洁的关注,减少机动车使用、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不仅需要令行禁止,还需要环境引导。郁郁葱葱的林荫道,鳞次栉比的特色小店,在这样的街道,人们很愿意骑车或者步行;反之,宽阔的柏油路、森严的围栏,这样的道路人们更希望驾车通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做的《以房山区为例的小尺度规划及精细化设计研究》正在房山区长阳起步区做试点,探索以人文的尺度让目前宽大冷清的街道变得温馨热闹。  北京规划了11座新城,和拥挤的老城相比,新城有崭新的地铁和小区,有更宽的马路,缺少的是老城熟悉的热闹和温暖。上下班高峰时间一辆辆汽车风驰电掣,高峰一过,宽阔的马路空无一人,冷清得可以“罗雀”,在北京新城,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  当前中国的新城规划建设在解决许多旧有问题的同时,在空间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形成了功能较为单纯的城市分区,尺度巨大的街区;土地和新城规划强化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通过拓宽道路、延长道路线、新建公路等方法满足交通量不断增加的要求,居民每日生活所需到达的各个场所之间的距离大多远远超过了人的步行能力,街区与街区之间被多车道的宽阔道路网分割,由此造成城市空间被割裂的后果,形成冷漠的、超越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  为了防止出现交通堵塞情况,新城规划建设了连接市区的交通干道,这样的马路显然是为汽车考虑的,新城需要这样的道路,但还需要一些为行人量身定制的道路。在《以房山区为例的小尺度规划及精细化设计研究》方案中提到一个词:“小尺度街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介绍,在紧凑化、连续化空间发展的高密度城市区域内,任何小的空间间断,都会对步行城市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欧洲城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包括设置共享空间、道路拥堵收费、减少汽车停放,还有就是小尺度街区。“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消除非"人"尺度的"缝"。”  小尺度街区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摈弃大马路、高层建筑所设置的钢筋水泥樊篱,让城市向自然和人文迈进。城市设计的精髓不仅考虑到现代交通的需要,更主要则侧重于人性化的考虑。所以,在一些宜居城市经常可以看到,在绿树掩映之下,行人悠然自得地行走,各种自行车与小车的流动交相辉映。城市中的建筑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满足人的需要。一个城市的道路,不是专为汽车设计,更多应为可以步行创造条件。  “正如在美国和全世界很多城市一样,新的城市设计方法,让自然、社区和人文尺度遭到极大破坏。在中国,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超大街区上,这种超大街区都是由主干道所围合,尺度极大,中间都是以单一的土地利用迫使人们使用小汽车,从而造成更大的交通堵塞。”世界著名规划大师彼得·卡尔索普在给中国某城市诊断“城市病”时表示,在世界范围内,一些著名城市,都是非常适合步行的。宽大的主干道将可步行性破坏掉,迫使人们开车出行,带来交通拥堵和污染等城市通病。  假若在越来越宽阔的道路之中,有可以任意行走的道路,以及可以穿行的非机动车道,很多人会愿意选择绿色出行。彼得·卡尔索普甚至认为,如果道路设计合理,大约82%的机动车流量可以由步行来代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