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小尺度规划人文城市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7:22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北京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有特色的世界城市,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不仅仅需要高楼广厦、通衢大道,更需要让游客驻足的街头、让游子梦回的小巷,需要老人悠闲的背影、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小尺度规划”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以人的尺度,而非汽车的尺度规划建设城市,让街道、广场成为人际互动的空间。北京正在开始这样的尝试。
  人文尺度创造亲切空间  社会尺度培育和谐关系  19世纪发明了汽车,随之出现了城市规划的“汽车尺度”。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才提出关于人文尺度的城市发展概念。  以人文的尺度规划建设城市,才会有人文气息的街区、人性成长的空间,小尺度规划正是以人文的尺度规划城市,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达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比如应该规划建设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生态社区,有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形成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氛围,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美国社会学家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人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产生于一个范围确定的街坊、狭窄热闹的和有多种功能的街道。城市空间不应该是单纯工程性的和只追求技术效率的,它还应该成为人性生长、人际互动的空间。这种互动,为城市环境注入了生动的血液。  人文的尺度,首先有一个空间概念。城市最主要的功能是让人居住,因此人文尺度的建筑和环境,必须是适合人的感受特征的空间尺度。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玮在谈到小尺度规划试点时说,规划的尺度变小,这个区域的“界面”会更加友好,更有趣味性,更加舒适。这样的一个尺度是人们视力可及的、举手可触的、投足可至的、感到亲切的空间,比如说绿地、公交车站、便利店,应该是从社区步行五到十分钟左右就能到达的,这样的空间距离是人们乐于步行的。  为了继承北京奥运三大理念,北京市组建了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UFO工作室为平台的设计团队,进行奥体南区的城市设计研究及导则编制工作,以期将这一区域打造成北京市内一个最具活力的全天候热点地区,这一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人文尺度。  “通过北京金融街(000402,股吧)和CBD的建设,我们认识到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应该是步行优先的,才能让人体会城市的文明与舒适。在奥体南区的规划上重点考虑步行环境,以及地铁公交、商业文化设施与景观公园的一体化整合。”设计团队负责人举例说,“奥体南区的交通组织上,我们将步行、地铁、公交、商业文化设施与景观公园进行了一体化整合,利用地下一层的联系通道,将两个地铁口的人流集中引入到集中绿地下的综合商业空间中,同时留出综合商业空间与周边各地块的联系通道,使得地铁和商业人流能够很顺利地到达各个地块。”  如果城市中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物质的显性形态,而没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隐性形态,那么人们不会来此生活和工作,至少不会喜爱这座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它将城市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粘合在了一起。从居住区一个雕塑、一根灯柱入手,建设小尺度、高密度、亲近人的邻里社区,创造友好的公共空间,城市不应是为气派等原因而建,城市中应有很多人们乐于在此交往、散步娱乐等最具特色和最具感染力的公共活动空间。  社会尺度培育和谐关系  小区内鸟语花香,小区外一片荒凉,这样的反差将小区内外人为地分割成了两个世界,几乎割裂了小区内外的人情交流。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具体的建设项目都有开发商或业主,项目往往都会做得很精致、有特色。然而,由于缺乏实施主体,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如小区与小区之间,建设项目的临街界面与街道,绿地,广场之间等,则往往无人问津或顾及不多,造成公共空间缺乏宜人尺度、缺少和谐统一、环境特色不够等问题。  城市是公众的城市,人是社会的人,因此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社会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因为收入、权力和声望等差异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尺度,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城市环境、城市市容、城市公共建筑等都是公共品,它必须充分表达平民性、共享性的理念,而不应该强化等级、特权和社会分层。城市是由纳税人的钱所支持的一个公共福利系统,所以应该服务全体市民,而不是城市的一小部分人。  人情交流是需要环境的,很多城市因为人们失去交往的环境,人际关系开始淡漠。老城区那种有都市生活、有街道、有人际互动的居住形态令人怀念。我们的新城建设者正在尝试重新塑造都市和郊区形态,以创造邻居互动的场所,享受公共空间。  门头沟新城正在规划西部生态发展带重要节点,目标是将其塑造成世界级的山水新城。在《门头沟新城城南部地区城市设计深化方案及城市设计导则》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词汇:近人尺度、人性化空间、融合。  “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大量土地的高强度开发,高强度开发容易带来尺度的缺失,规划通过积极的设计手法,创造人性化空间,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条件,重点处理近人尺度的空间层次。”“编制思路:创造人性化空间,充分利用自然与人文条件,重点处理近人尺度的空间层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从人的需求考虑,包括视觉和心理,关注近人尺度的空间形态。”……  建设新城的目的在于分散城市功能,在市中心以外安置人口,因此新城建设有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以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新城应该是紧凑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应该混合,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人们可以很方便地上学、上班、购物,有机会跟别人交往。在人们互动中发展出的这种社会交往,是跟城市的效率一样重要的。过多的功能分区、笔直的快速路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失去了传统的、乐趣横生的都市生活。  城市不光是一个生活的空间,还是一个富有感性意义的空间,一个感性的环境。人在一个城市居住得久了,一定会把自己的感情加到这个城市环境里面去,这种亲切的家的感觉,不光是指我们居住的房子,还有我们居住的街区、我们生活的社区、邻里,某个特定空间里面一个特定地段。一进到那里就会产生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这就是城市的环境给予人的意义的功能、象征的功能。  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着装的人,在同一条街道穿行,在同一个花园散步,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城市建设步行优先的邻里社区,优先发展自行车网络,创建密集的街道网络,一座大型、特大型城市,很难实现在某个地区之内的就业、居住的相对平衡,但在新住区应尽力打造职住平衡的区域。如果有一个好的职住平衡,虽然仍有一部分人更愿意为了好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远距离通行,但会给更多人提供近距离在工作岗位附近居住的机会,减少远距离通行。  经过数十年的规划建设,北京的城市建成区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相应地,城市规划也正在由鸿篇巨制式的规划向具体细微的规划转变,做到见物又见人,从“小”和“细”字上着手,通过精细化的织补来解决建成区内存在的问题,提升市民居住、出行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城市规划建设的目的是“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规划思考  多方协作 打开围墙  把“高端大气”的宽街大道变成亲切温暖的小尺度街区,必然带来很多改变,包括改造中和改造后,因此这样的改造需要反复沟通,多方协作,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达成平衡。  为安全考虑和生活习惯考虑,我们的住宅小区通常有围栏,但小区围栏应当尽可能地“隐形”,不应成为割裂市俗民情的冰冷的“高墙”。要拆除这样的“高墙”,政府部门应加强配合,发挥协调作用。房山长阳起步区试点区域改造需要通过变小区围墙全部封闭为局部开敞、街角公共空间打造休闲区、增加便民设施等“修补缝合”隔离。  为了达成共识,北京市规划委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方案设计单位介绍改造方案,小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充分发表意见,市规划委和房山规划分局多方协调,在小区围墙美观、施工方便的前提下,最终形成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可行的设计方案。  在良乡大学城的建设中,为了把大学城中的公共绿地建设成学生喜欢的开放的绿地空间,北京市规划委主动承担了统筹协调角色,吸收6所大学学生会共同参与,与建设主体、相关单位沟通协调,提出了“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建设方案,既保证了各方利益,又方便了大学城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得到多方认同。  业界探索  细节构建“友好融合”  以人的尺度建设城市,必先以人的视角设计方案,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创造友好的界面、融洽的氛围。  在奥体南区的规划上,设计人员在用地西南角做了公交枢纽,方便了地铁人流和该区域使用者的换乘,在地下二层做了车行环隧,使得该区域的车辆可以在一进入该区域的时候就下到地下二层,并直接进入各地块的停车区。这样可以充分地解放地面交通压力,并为地面的步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以房山区为例的小尺度规划及精细化设计研究》方案中,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并不为单独的住区所独有;沿街道底层以商业、服务业功能为主,主动创造融合住区界面空间与道路空间的街道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消费休闲场所。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增设一部分街廊,从建筑的立面延伸到街道空间之中,增加的过渡区可以增强街道与立面的联系,也使街道空间在人的心理感受上有所缩小,减小人与人交往间的距离;打开封闭式的小区围墙,使步行空间与小区空间复合交融……  在《门头沟新城城南部地区城市设计深化方案及城市设计导则》中,商业服务区要求建筑以高层建筑结合多层商业建筑为主,局部布置超高层综合体建筑, 层次丰富,作为聚集区域人气的地方,建筑应该有近人的尺度、成为市民购物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混合居住区建筑造型以营造亲切、温馨的氛围,强调周围开放空间相融合。  自然与人  以自然的尺度建设生态城市  北京正在努力创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形态,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从一定的角度看,城市的人文尺度也是一种自然尺度,是一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统一的尺度。人不能以掠夺自然作为城市发展的代价,城市和文明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一方面是在复兴中国古老的天人和谐的智慧,同时又是步向新世纪、可持续发展和最适合人居的新型生态观。绿化城市、清洁河流,这些当然是生态观点、自然尺度,但是自然不只是观赏对象,还是市民家阳台上的花草。城市的公园,只要条件许可,都应该拆掉围墙,让绿不是从栏杆透出来,而是整个儿地弥漫开来,让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连成一气,让自然生态跟社会生态连成一气。人在自然中,自然也在人文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