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为何会走向两个“极端”?我们到底该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究竟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好老建筑?
这边,许多古建筑遭强拆或者残破不堪、亟待抢救维修;而另一边,百年古刹变身会所、名人故居开豪华餐厅的消息也屡见报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为何会走向两个“极端”?我们到底该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究竟如何合理保护和利用好老建筑?
改造后的苏州平江客栈“复活”后的香港老建筑一景
反省:“利用不够”和“利用不当” 近年来,各地对于建筑遗产的重要意义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很多地方拿 出专门经费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缮,但是由于思想上存在着把“建筑”当“ 文物”来对待的认识误区,虽然保护了一批建筑遗产,却往往因为没有考虑使 用问题,陷入了“维修—空置—衰败—再维修”的怪圈,专家们将这种没有兼顾 利用的保护方式称为“冻结式保护”。 与那些肆意侵害建筑遗产的行为相比,“冻结式保护”所带来的危害并不明显,很多人还误将此种行为当做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以,对于这种“冻结式保护”的怪圈,专家呼吁,“要更加引发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针对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历史建筑变会所、名人故居“被开发”等现象,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直言:“这不是利用,是破坏。”励小捷坦陈,目前中国一些地方在处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时存在偏差。这其中就包括在文物开发利用中着重经济效益、忽视其文化与教育功能 ,属于典型的“利用不当”。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