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行业资讯

深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10:36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解决城镇化巨大的资金需求,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经济学中的“诺瑟姆曲线”表明,城镇化水平从30%上升到70%的区间是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2%,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妥善解决这个阶段的投融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镇化资金需求巨大且融资方式多样化   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工具创新不足,融资模式较为单一。地方政府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难以持续的土地经营与中短期的银行贷款三个渠道来筹措资金,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很难在资金市场上筹措到匹配的资金。部分地区也尝试如地方性债券的发放、政府与民营资本合伙经营等其他一些融资模式,但由于规模小、领域窄、风险高等原因,现阶段都难以满足不断攀升的城镇化融资需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城人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产业体系的形成、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衍生出不同种类的融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与之相匹配。   一是进城人口创业置业的融资需求。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让进城人口有稳定就业和平等创业的机会。进城人口在城镇的初创企业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产抵押品不足、经营状况不稳定、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难以识别等问题,其融资需求具有较分散、批次多、数额小、期限短等特点,与现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相匹配,难以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以形成有效供给,并且由于产品属性的不同,它们有不同的融资特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具有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高、资金回收慢等特点,需要稳定、长期、低成本的投资来源,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以及文化体育场所、娱乐场所、公园、邮政通信等城市公用事业,除了具有以上特点外,还可构建一定程度的“使用者付费”机制。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在竞争性、排他性方面的不同特点,构建不同的融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进城人口的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等消费融资需求。人口的城镇化必然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城镇化过程中,进城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大大提升其消费能力,给消费金融带来巨大市场。有研究表明,按照现有城镇化速度,消费需求规模将从2011年的16万亿元提升到2016年的30万亿元左右。未来进城人口的住房需求将出现大幅上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交易将加速,与住房息息相关的建材装修、家具电器等消费贷款需求将日趋旺盛。进城人口的消费浪潮将推动更加便捷的支付结算体系的建立、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知识的广泛普及。   城镇化和市民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需要大量资金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市民化,当前尤其要优先解决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市民化是一项高成本的改革,农民工市民化是进城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一系列基本权利保障和公共服务的过程,是稳定的就业机会、平等的公共服务以及城镇化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农民工要穿上市民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五件衣服”,需要大量公共投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国家行政学院报告称,如果将2012年1.6亿外出农民工转化为市民,仅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就需要新增投资1.8万亿元以上。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新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会不断加快。研究表明,到2020年,仅仅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而新增的市政建设,包括公共交通、市容环卫、污水处理、绿化、热水供应、道路桥梁等的资金需求大约就有16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当前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基于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认识,地方政府的投资事权大大超过了财政可支配的财力,城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