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地产 > 城市人文

建筑景观中的城市记忆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40:45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景观,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典型意象。凯文·林奇在其著作中曾经讲到,景观的象征性组织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情上的安全联系。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景观,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典型意象。凯文·林奇在其著作中曾经讲到,景观的象征性组织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情上的安全联系。而城市中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一经形成便满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毫无疑问,城市建筑充当着环境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著名哲学家R·W·爱默生曾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冯骥才先生也认为,城市和人一样拥有记忆,拥有完整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座城市从它诞生之日起便有了生命,城市中的建筑便承载了这种生命的力量与城市的记忆。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方土地、每—座建筑、每一条街道。
  美的毁灭:德累斯顿  德国的德累斯顿被称为“德国最美的城市”,它位于德国东南方的易北河谷地,这座城市以17、18世纪丰富精美的巴洛克艺术而闻名。但是在1945年2月13日,这座文化古城却遭到二战盟军炮火的猛烈轰炸,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有七成以上的历史建筑被摧毁,因此,又被称作是“在七分钟之内就被摧毁的城市”。如今,这座城市再次以骄傲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走在德累斯顿的街头,依然能够看到矗立着的大教堂、剧院和博物馆,这些建筑奇迹般地重生,这便是这座城市用它的文化精神撰写的特殊故事。为了重塑这座被毁之城的文化记忆,如今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根据照片和历史资料重新修建的,二战中因为炮火轰炸而被熏成了黑色的建筑砖石依然被用在原来的位置,而白色则是重新补上的部分。所以,这些重塑的建筑都是黑白相间的,黑色记录了这个城市曾经的伤痛,而白色则代表了德累斯顿人不惜一切代价恢复城市记忆的努力,“美”和“美的毁灭”两大体系在这里并存,成为德累斯顿独特的城市景观,也构成了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德累斯顿在建筑景观重塑的过程中,也延续了历史时期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文化符号:北京  坐落于北京的圆明园与德国城市德累斯顿有着相同的遭遇。圆明园自清康熙四十八年始建,历经150年的苦心经营,成为古今中外园林建筑的典范,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然而,自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侵扰我国,在1860年时,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进行劫掠,大批的珍贵文物被盗,整个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园内绝大部分建筑化为灰烬。此后,圆明园遗址又遭受八国联军、八旗兵丁、土匪地痞以及官僚、军阀、奸商的盗掘破坏,使本就残破的园林显得更加悲怆。圆明园自建成之日起就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不论是繁华鼎盛时期的富丽堂皇,还是洗净铅华过后的苍凉败落,都无法掩盖它本身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一处园林在此时的意义已经变得十分厚重,世界上没有一处园林能如此感人地向大众诉说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悲剧,也没有一处园林能如此淋漓尽致地展现其悲怆之美。尽管现在的园林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仍是城市中一处不朽的景观,在这个空间中,历史的记忆被唤醒,民族的感情被见证。这也是这座城市为大众所留下的永久城市记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