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地产 > 城市人文

建筑景观中的城市记忆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40:45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景观,是一个城市所拥有的典型意象。凯文·林奇在其著作中曾经讲到,景观的象征性组织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情上的安全联系。
  在宏伟瑰丽却又充满无限悲怆的北京城里,就算是一处老屋、一条老街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是城市故事的保有者和权威的诉说者,又是城市文脉的主要体验者和传承者。2005年初,在北京有过一场关于胡同名称的争论。有人建议对北京的部分道路、胡同以数字编号命名,舍弃少数艰涩难记的胡同名称,避免给出行的人们添加麻烦。但该建议明显过于草率,这不只是对城市历史传统的忽视,也是对城市文化积淀的排斥。名字是城市建筑空间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是讲述城市故事的重要元素符号。特别是对于历史性城市来说,街巷的名称饱含着历史沧桑的记忆,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以随意修改的历史文化元素。而且近些年以胡同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不断遭受挑战,传统的建筑景观因未引起重视而被肆意拆除,不少民居、胡同等文化遗产屡遭危机。对北京城传统建筑的破坏不止是对北京民俗史话的毁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放逐。
  割裂的记忆:大同  如今,文化遗产保护之风正盛,关于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也备受关注,那些承载着城市文化信息的各式建筑也正面临新的境遇。古城景观修复与重塑的现象也一度引起热议。以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为例,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如今的大同以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而闻名,其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早已被人为割裂。和大多数古城一样,大同的城墙也在无声无息中慢慢消失,仅剩的几处夯土基石裸露在外,算是为历史留下的一点点见证,在旧城中生活的人们因为传统建筑景观的消失,渐渐地淡忘了曾经的历史传统与记忆。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讨论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大同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修复明城墙的做法更是褒贬不一。历史景观的修复与重塑被认为是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其景观意义以及历史内涵已经被完全忽视,人为割裂的传统与记忆使大同在城市景观重塑时屡遭挫折。传统建筑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符号,从存在之日起就深深烙印在民众的日常记忆中,是每个人都熟悉并且拥有共同记忆的地方。但如果建筑消失,景观不再,人为割裂的历史记忆会使这座城市的文化出现断层。大同的“复古之风”正是忠诚于传统历史,忠诚于景观记忆的最好证明,其目的也仅在于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唤醒大众关于共有历史文化的记忆而已。  总而言之,建筑作为一种景观,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文化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怀古之风盛行,越有历史感的城市景观就越被大众所关注。这些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始终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记忆之中,时过境迁之后,虽然它们的功能在不断演变,但它们在大众记忆之中的传统风貌却依然未变,在新旧交融之间,就更彰显了传统建筑的文化魅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