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地产 > 城市人文

哈尔滨:多元文化集结地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9:19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座教堂。沙皇俄国建筑师仿照古都莫斯科面貌,用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设计建筑,建造了驰名中外古典哥特式的圣·尼古拉东正大教堂。

  北纬45°,东经126°,坐落在东北亚中心区域的哈尔滨市,可谓是中国最早具有开放意识并充满外域色彩的国际城市,这里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更是中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这里不但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还融合了中西经典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异国建筑文化艺术,常被人们冠以“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清王权统治摇摇欲坠,一条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侵略的大动脉—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修建,以沙皇俄国为首,日、法、意、美、英等30多个国家近20万侨民聚居在这里,种族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源源不断流入,与本埠佛教、道教等融会贯通,哈尔滨成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心。   1899年,哈尔滨出现了第一座教堂。沙皇俄国建筑师仿照古都莫斯科面貌,用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设计建筑,建造了驰名中外古典哥特式的圣·尼古拉东正大教堂。随后,一场与法国同步的新艺术运动风潮席卷哈尔滨,沙俄殖民主义者对哈尔滨采用了和巴黎、莫斯科一样的城市规划思路,街道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蜘蛛网般向四面八方辐射。东正教堂每年以1或2座的建筑速度崛起,到1931年已达60余座,都分布在城市传统空间的主轴线上,至今仍是哈尔滨的重要标志建筑与景观节点。由于数量和风格的优势,哈尔滨被称为“教堂之城”,圣·尼古拉大教堂则是那个时期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东正教堂平面多呈希腊十字形对称布局,清一色“圆葱头”穹顶或似帐篷穹顶,砖木、砖石结构,方形、圆形、八面体、十二面体的建筑主体,红白、红绿、绿白、黄红白色彩相间,建筑风格主要为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及古罗马式。   近半个世纪前,圣·尼古拉大教堂,连同圣母领抱教堂、圣先知约翰教堂、哈利路亚教堂等数座教堂毁于大火、拆砸,曾经的金碧辉煌,曾经的精美脱俗,一点一滴都留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如今,哈尔滨现存各类教堂约15座,其中有圣·索菲亚、圣·伊维尔、圣母安息、圣·阿列克谢耶夫、圣母帡幪(圣母守护)等5座东正教堂,占中国东正教堂半数以上。   幸运躲过乱世风雨摧折和“文革”浩劫,作为中国保存最完美的拜占庭式建筑典型代表,矗立在建筑艺术广场上的圣·索菲亚教堂,处处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建筑智慧之光。   圣·索菲亚教学建于1907年,原为沙俄的随军教堂,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公认的远东第一大东正教堂,唯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清水红砖木,屋顶部有6个金黄色的东正教十字架,通过洋葱头状球体与主穹顶、帐篷顶相连,球体下方过渡为圆柱体,加装莲花座。主穹顶、钟楼是俄罗斯传统的葱头顶和帐篷顶,葱头顶在建筑中央构成特殊球面,剖面最大直径达10米,形成高48.55米的巨大饱满室内空间。它以主穹顶为轴心,周围4个帐篷顶大小不一,主从依次,装饰精巧,线条柔和,蓝天白云下更显其雄浑恢宏、富丽典雅。   圣·索菲亚教堂东南西北四个门皆可出入,4个楼层与楼梯相通,正门顶端是钟楼,7座铜制的大钟组成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每当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广场上响起悠扬的祈祷钟声,浑厚苍凉的声音与落日的余晖交织在一起,空气中飘荡着强烈的欧洲宗教气息,异国情调美得令人窒息。   距圣·索菲亚教堂千米之遥,有一座与其同年建设的随军教堂—圣·伊维尔教堂,是哈尔滨宗教建筑中建筑外观保存较为完整,仅有附属孤儿院建筑的一例,是中世纪盛期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的出色代表作。孤儿院墙壁上宽、高3米,倒心形,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彩色画,工艺及用料精湛考究,异域风情和历史感丰富,经过数载完好如初,在国内实属珍罕。   哈尔滨各类教堂建筑中,东正教堂数量最多,遗产价值最高,宗教影响最大,景观功能最强,城市标志最显,且历史价值也非同寻常,它们见证了沙俄镇压哈尔滨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每每看到它们,内心便会不自主地升起一种骄傲和肃然起敬的神圣感。   2007年,圣·尼古拉大教堂以1比1的比例,在哈尔滨美丽的阿什河畔开工复建。据悉,哈尔滨老城区新一轮改造规划,将陆续展开东正教堂建筑原貌恢复工程,率先列入修缮计划的有圣·伊维尔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希望那些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残缺破败的一座座讴歌建筑艺术辉煌成就的东正教堂,会早日复兴,以其古朴、厚重、静穆,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性文化旅游景点。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