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09:29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表层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者在城市精神及制度风俗的规范下互动形成,体现了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

 

基础型文化空间由于针对所有居民因而需求总量最大,一般规模较小、数量多,服务半径不大以尽量方便周边居民便捷地到达,同时在活动形式偏向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活动内容上力求多样化以适应居民的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5.2、标志型

 

标志型文化空间多为城市的标志性街区、城市的市级甚至区域性的设施或场所,常被誉为城市“形象工程”,如歌剧院、体育中心、博物展览等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形象符号”,一般规模大但数量少,位置选择在最能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其视线宽广、环境优美、有良好的区位及景观条件;在活动的组织上结合城市优势产业选择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活动。深圳结合高新技术发达的优势举办一年一度的“高交会”,打造一个万国旗帜飘扬、政要学者云集的中心区高交会片区,形成“创新之城”、“先锋城市”等城市意向。

 

5.3、提升型

 

提升型文化空间是介于基础型和区域型之间的层次,在城市功能方面通常对应城市次级机构或辖区(区、县或街道等)的品位提升需求,在城市居民方面适应城市中间阶层的使用需求,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其受众数量较基础型文化空间更少因而具有大于基础型文化空间的服务半径。

 

作为标志型文化空间的有效补充和基础型文化空间的高级形式,提升型文化空间常结合城市的次一级公共中心设置,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和较好的城市景观,在形式上多结合分区的特色产业、地方性文化活动进行组织。

 

5.4、综述

 

基础型、提升型以及标志型文化空间,其核心的功能都是提供给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它们的区别仅仅是层次上、档次上的而非功能上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级配合理的物质生活空间,更在于它能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空间,让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及不同阶层的居民都能各得其所、其乐融融,产生强烈的家园感和归属感。

 

6、结语

 

通过对文化空间三要素(人、活动及场所)的研究解读现状城市文化,结合特定历史阶段下城市及居民的需求层次分析,针对性地组织策划文化活动、营造文化场所,构筑整体文化意向、文化分区、文化片区以及文化设施等四种尺度的文化空间,是形成有机统一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系统的有效手段,对提升物质空间的文化含量、加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以及提高城市在区域中的文化“能见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以及新经济的发展壮大,开放、交往及竞争日益频繁,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方兴未艾。在我国,“韩流”、“日流”现象及美国大片的高额票房收入凸显出文化产业在经济效益方面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巨大潜力,给人以打造“世界加工制造工厂”之余的另一种思索;WTO乌拉圭谈判之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论日益激烈,由全球化导致的标准化、“千城一面”趋势下文化特色保护的观念逐步深入;湖南农民千里背尸还乡更反映出我国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后城乡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孕育着潜在的社会危机。党的十六大将文化特色的保护、文化价值观的融合提升到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文化竞争力作为地区及城市核心竞争力逐步成为共识,日前北京提出未来文化产业总产值逐步达到城市生产总值的9%,上海市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城市支柱产业的设想,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深圳市也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

 

概括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注重物质规划阶段,2)注重经济规划阶段,3)注重环境规划阶段,4)注重社会规划阶段,5)注重生态规划阶段,6)注重文化规划阶段,中国城市规划实际大致处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一至第三阶段 (顾朝林,2003)。而随着这一系列城市发展战略重点的转换,城市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也必将迎来新的升级转化,城市文化方面规划理念、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无疑是相当重要且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同仁共同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