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行业资讯

上海城市怎样更具“弹性”?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来源:解放日报 阅读:(41369)评论:(0) 收藏:(0)
报告指出,上海在经济弹性、生态弹性、社会弹性、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别。其中,经济弹性和基础设施表现相对领先。
     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报告指出,上海近10年城市弹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应对各种环境风险冲击的能力有所增强。     弹性城市是指对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等领域可能发生的各种冲击,具有承担、恢复和预防能力的城市。报告指出,上海在经济弹性、生态弹性、社会弹性、基础设施和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别。其中,经济弹性和基础设施表现相对领先。     报告对上海推进弹性城市建设提出了多方面建议:     第一,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例如,建立弹性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编制 《弹性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构建符合上海城市发展需要的弹性城市测评体系,等等。     第二,实施分布式城市设施弹性改造策略。精确识别自然环境冲击下的城市脆弱性程度的空间分布,为弹性改造和精细化规划提供支撑,并重点关注易发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的空间单元,率先进行基础设施更新与改造。     第三,发展智能分析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智慧技术,实现雨水收集与排放、管网系统调度、灾害预警、水质监测的智能应对。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基于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的弹性城市建设技术研发合作,初步建立技术储备优势。     第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弹性城市协同发展。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制定弹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评价标准等区域准则,探索高强度城市化地区弹性城市群建设路径; 推进长三角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的共享,建设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打造区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