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曹晓昕:朴拙的机巧,让设计更打动人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0-24 13:06:54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在“2014中日韩在华青年建筑师作品巡展”&“东亚地区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论坛”中,建筑师曹晓昕针对设计中运用的策略和立场,进行了题为《朴拙的机巧》的演讲。

  东亚地区由于地缘的关系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都在谋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如何能够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这个原因,于9月23日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举办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任亚鹏博士(日本亚洲设计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程九军先生进行策划的“东亚地区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论坛”。

  该论坛是由元美传媒非常设计师网承办的“2014中日韩在华青年建筑师作品巡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与“2014中日韩在华青年建筑师作品巡展”的前田聪志、胜田规央、房木生、何崴、菅根史郎、刘飞、曹晓昕、柳承甫等建筑师莅临论坛现场与大家分享案例,畅谈东亚地区现代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热门话题,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思想盛宴。   以下为建筑师曹晓昕进行的题为《朴拙的机巧》的演讲。

  曹晓昕:   毕业于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任器空间建筑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七建筑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兼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副总建筑师。   虽然我本人是一名建筑师,但是我还做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包括皮包、瓷器等等。如今,当我们去谈一个门类的艺术或者是哪个门类的设计的时候,我觉得这其中都蕴藏着机巧。只不过在我看来,东方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东亚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其实这不能回避我们最终的一个审美倾向,包括我们在设计中运用的策略和立场,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拟定了这样一个题目——《朴拙的机巧》。机巧而不是技巧,我觉得机巧让大家都能够理解,包括我们画画、去做其它的设计、去做任何一个门类的设计,其实这里面都有无限的机巧存在。

  第一张是收藏于卢浮宫中的一张达芬奇的名画。这里面反应了一个典型的西方古典艺术的状态,在达芬奇时代所有的艺术家画的都是宗教的故事,他们运用非常显而易见的机巧来表现他们的技术,所以现在西方传过来的素描、油画等都有一个很严谨的套路。中国画也有自己的套路,也有自己的机巧在里面,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

  第二张是清朝的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一幅作品。作为一名西方人取艺中国的一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跟我们传统的中国画完全不一样。虽然有松、鹤、怪石,看似有很多具有中国元素的技巧在里面,但是在我看来,这完完全全是一种非常外露机巧。非常具有立体感,实际上还是油画体系的一种传承。

  接下来是唐寅的一张山水画,是一幅写实作品,但是也是想象中的一种生活。这是一幅工笔画,但实际上他的技巧已经不在于画的那些松树之类的外在的事物,而是他所表现的整个气韵,实际上这才是中国画的一个机巧所在。

  接下来是八大山人的一张画,在我看来,这就是最朴拙的机巧。这和西方的那种完全外露的、张扬的那种机巧是不一样的。这是备受中国文人或者说中国文化推崇的一种东西。

  这是齐白石的一张画,可以看到,他的机巧不是外露的而是隐含在内部的。他是以一种潜藏的、笨拙的状态来显示他的技巧。初学中国画的好像能很快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但实际上并不是,这种境界是有很强的机巧在里面。

  回归到建筑,现在看到的是巴黎圣母院,是具有哥特风格的一个建筑,在我看来,这样的建筑就是机巧外露,或者说是霸气外露。我们都能看得到,这些外露的非常精致的雕刻,因为一座教堂可能要建数百年才能建成。

  接下来是弗兰克·盖里的一个建筑作品,这完全是一个现代建筑,但我认为这依然还是在西方既有的道路上继续奔走。建筑师运用钛板来营造一种非常轻盈的感觉,这也是设计师的另外一种装饰,他的这种机巧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机巧就是在于这些外露的东西。

  这是一位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一个作品,我觉得这是东方人对于机巧的另外一种呈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房子好像没有其他的异样,但是当你知道在日本这么一个多震的国家,支撑这个房子最宽的立柱只有4*2.5CM,还有更细的柱子,大概是2*2CM的柱子。在这样多震的国家,这样的结构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建筑师通过一种硬力的办法——将粗杆作为一个压杆,细杆作为一个拉杆,使屋顶始终处于一种运力的状态。虽然我还没有去过这个房子,但我认为这个房子的体验一定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在我们整个人类的行为过程中一直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空间,房子的空间很大,支撑这个空间的东西仅仅是4公分左右的竖向构件。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潜藏的机巧,这种技巧也非常的显而易见。

  这是徽州的一个村落,中国的房子依然是具有很强的机巧。虽然表面上建构的技巧和西方的某种评判标准会不一样,这主要是由于工业体系和社会结构造成的,但是依然还是有很强的机巧性在里头。在我看来,设计其实是一个特别宏大的东西,浮在表面的实际上就是形式,就是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包括材料,形态,等等,这都是大家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并且我们看到的很多机巧也是蕴藏在形式里头的,我们能够看到的实际上都是外在的。还有一部分我觉得是目标和组织结构,这些可能很多人看不到,但是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支撑整个设计最核心的东西。换句话说,冰山下面的东西会大得多,会重的多,是露在外面的形式的支撑。我们一般人都会只盯着冰山上面那些绚丽的东西,并没有去关注支撑整个冰山的东西。

  在我看来,建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的物质性和语言状态或者说是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形式,而是在于或藏或露的那些机巧的呈现。这些机巧可以是来自自身建筑建构的结果,也可以是隐匿在背后的各种绚丽的或者是不绚丽的语言背后的那些策略,我觉得这些往往被阅读建筑或者阅读设计的人给忽略。

  今天我在这里不是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设计师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我的设计,这也能说明什么叫做朴拙的机巧。

  这是我做的一个皮包,一个建筑师用的包。因为建筑师需要到处跑,工地、业主、甲方等等,同时建筑师还得带着图,建筑师常用的是一种A3图,A3图要是自己拿着的话,挺大的,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个小点的包,把A3图也能放下,但前提肯定不是把图纸折上。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包,一个单独为建筑设计师做的包。这个包可以折叠,但是因为是圆弯,所以图纸不会有折痕。设计师的一些小行头都可以放到里面。这个包唯一所做的设计就是包前面的扣子,这实际上就是牛皮纸公文袋上的扣子,用线一绕就可以。这也启发我,做设计遇到问题的时候,想想身边的事儿有时就明白了。

  这是另外一款包,这款包的不同之处就是分为几个不同的舱,可以把东西分类后放到不同的舱里。设计这个包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包袱。这个机关就在于包袱中间的那个扣,所以,我做的这款包更像是一个包袱皮,把四边兜到中间,中间的这个空隙是正好能放下一瓶矿泉水的空间。所以说不用担心被偷,因为只有将矿泉水从这个口里拔出去才能打开这个包。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个口也可以插一卷图纸。

  这是我设计的一个杯子。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就是因为在喝比较烫的水的时候,杯把会比较烫。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杯把延长,因为延长后热量传导就慢了,这样的话,基本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卷。还有一点小的机巧就是杯底是波纹状的,让水在静止的时候都会有荡漾的感觉。我们在喝茶的时候讲究一个“静”,并且和中国的文化是相符的。当我们听到蝉鸣不止,蛙声不止的时候,心反而是静的。我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也是有这个逻辑在里头。

  所以我觉得,当有一种朴拙把机巧能够隐匿其间的话,这种朴拙会比本身的机巧更能打动人。这是我的一个观念,实际上我认为这也是大多是中国人解释这个世界的观念。这也使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鲁迅将悲剧解释为,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所以我们才能更加珍视这样的一个价值。我想把机巧隐含在朴拙里面,这样人在里面反而有一种寻味和寻找的快乐。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相比较于西方的一种差异性,同时我也认为,这也是应了任亚鹏博士的这个论坛的主题,就是我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哪?我们的美学支撑在哪?我觉得朴拙是一个最好的解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