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风水设计

追本朔源:探寻风水学的发展历程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0-05 07:27:03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如果将风水比喻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花,那么可以说它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成形于魏晋,生长于隋唐,盛放于元朝,泛滥于清民。

  我们现在称作“风水”的东西在远古时并不独立存在,风水理论现在认为是哲学,地理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如果将风水比喻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花,那么可以说它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成形于魏晋,生长于隋唐,盛放于元朝,泛滥于清民。

  萌芽于史前

  中国的考古表明原始人类遗址大多位于较高处的洞穴中,我们的先人择“高”洞居可看作是顺应自然利用环境的风水经验。从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等据穴而居,六千多年的陕西半坡氏族有了“半穴居”住房模样,距今七千年新时代晚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干栏屋”住宅,也应了“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居”,古之遗俗也”。我们的先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自然环境的威慑,产生了敬畏环境的意识。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选择靠近江河湖泊等‘得水’的地方居住生产。达到‘藏风’的风水效果,把自己的‘家窝’安置在向阳的洞穴里或者房子里。从考古发现的住宅看,位于河右岸台阶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坡遗址,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这正是后世风水师提倡的“子午向”原则,归纳考古发现的遗址,先民对住宿的要求是,地势要取坡度台阶地;地形要选在河床边;土质要干燥。地基要坚实;水源要充足;水质要纯净;变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环境要幽雅。这些条件都要通过相地才能达到,后世风水师也很推崇这一套。

  破土于秦汉

  秦汉时期,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理论为风水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东汉时期的神学影响下,在建筑中各种禁异与迷信并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的规则。此时,阴宅风水理论也渐渐形成“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的认识,葬人不仅要选风水宝地,而且要选良辰吉日的观念,已普遍存在,成为风水术的内容。据司马迁的《史记·日者传》中所述那时的堪舆家(后世的风水先生)都是专职的。这个时期有关风水的专著有《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葬历》等。秦汉时期风水观念的兴起,主要体现在葬地和葬日的择选上。东汉时,人们还把死者墓地好坏与生者的贫富贵贱、吉凶祸福联系在一起,民间已具备了比较浓厚的风水观念,并且出现了专门用于卜选丧葬吉日的专著--《葬历》。汉晋时期,古人第一次将“风水”与“气”联系在一起,气被视为天地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大,充盈天地”;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它是一种力,一种场,一种波,气是不断流动着的。气的本质应该是超微粒子。由于风水之说已经逐渐深入众人心,促使风水在秦朝及汉朝渐渐流行起来,加上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四象”“阴阳五行”“司南”“二十四山”等新技术,这为今后的风水理论奠定了一些基础。秦汉之前累积的古老风水经验,如:靠山面水,择高而居,坐北向南,凸岸建邑,藏风聚气等,仍被沿用至今。

  成形于魏晋

  到了魏晋时期,就开始越来越重视葬地阴宅风水,风水著作也常以“葬经”命名,内容多和阴宅墓葬有关。墓葬风水除了继承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诸多法外,还十分重视审查山势,讲究宫宅墓穴的方位,龙砂,排列布局等,晋代风水术对唐代以后墓葬风水影响深远。“风水”这个概念是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鼻祖郭璞首先提出的。郭璞在其自传的《葬书》说道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中的“生气”因地势而行,又因地势之止而聚集,人们采取措施,使“生气”不散发出去,使运动的“生气”聚集在宅地,这就叫作“风水”。他进而又指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形成了风水的初步观念。

  生长于隋唐

  如果说中国风水文化这棵树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那么,风水之树则在隋唐时期开花结果。因隋朝短命,所以风水真正成熟期还是在唐朝。唐朝时期的风水学家往往是兼天文地理于一身,有些甚至是高官,还有一些是精通堪舆风水的僧人,道士。唐代中后期,风水术越来越专,出现了众多的专营风水的风水先生。从已经发掘的唐代墓葬形制和葬俗来看,在很多方面都是根据当时的堪舆风水先生的规定来安排的。唐代,风水观念已流传到西北敦煌,从莫高窟发现的文献中,有《宅经》。这个《宅经》与现在流行的《黄帝宅经》有所不同,书中有“占宅者,见形势气色,草变迁移,祸福交并,吉凶代谢。占葬者,辨山岗善恶,营域征邪,鬼神安危,子孙隆绝。”这就把阴宅与阳宅区别开来了。敦煌文献中又有托名于吕才的《诸杂推五姓明阳等宅图经》,书中提出“阳宅福在南,德在西。“北有泽,南有高地,及林木茂盛,居其内,吉。”又有《阴阳书》,书中有镇宅法,提出“凡人居宅处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镇鬼门上,大吉利。”可见,唐代西北有了很系统的风水观念,风水观念已经遍及到边睡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唐朝的统治者包容中外各种文化,此时,风水学家除了师法前人勘察山川地势风水术,阴阳五行,辨方正位之外,又兼又星象,占家,时辰吉凶褚说。唐朝时期的堪舆家们对住宅的光照,通风,给排水,方位等居住要素采取了更加理性的观察和思考。

  盛放于元宋

  宋代盛行风水术,出现了许多名师和要籍。宋代风水中最有意义的事件,当首推萌芽于汉分野于唐的形势说与理气方位说。至此,风水已生出正式的流派和体系,此时出现了以江西派和福建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青岩丛录》,《陔余丛考》等书均对这两大派的风水活动及理论有同样的概述:“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迪,赖大有,谢子逸辈,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一曰屋宇之法,始于闽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纯取五行八卦,以定生克之理。”江西派的始祖为杨筠松。屋宇之法便是福建派。从其名称为“屋宇”以及原理可知,该派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宅经》。据一些专家考证,王伋乃王赵卿,约为南宋人,据说他对罗盘有过研究,曾作过针法诗:“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也被认为是较早注意到磁针偏角的堪舆家。中国风水流派按地区又分为江西派,福建派,半江西半福建派和江湖派等。按照风水操作的侧重点分为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门派。风水形势法注重在形法然、天人合一、注重形峦,如“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理气风水”讲的就是“风”和“水”在不同的天运地运中所表现出来的固有的吉凶属性。理气风水讲究在不同的天地运中又不同的吉凶显像,在同一山水格局中,一运和二运的吉凶显象不同,七运和八运的吉凶显象也不一样。

  如传收录的托名为宋代的风水书有:廖瑀的《十六葬法》,胡矮仙的《至宝经》,谢和卿的《神宝经》,刘建道的《天宝经》,孙百刚的《璚林国宝经》,另外还有一些托名赖太素的《催官篇》,刘唐卿的《囊金》,蔡元定的《发徽论》等等,其中还有一本名为《博山篇》的风水书,作者黄妙应,多数称其为五代人。但据《古代风水术注评》考证,黄妙应为宋代人,并且很可能就是当时人称“曹仙师”的著名风水师。该书包括概论,相地,论龙,穴砂水,阳宅,平地等,讲的主要也是形势之说,可谓形法的代表作品。从以上的风水书籍可以发现:宋代时江西派,福建派已各成体系,风水理论也十分丰富。同时,宋代的风水书籍却开始混杂而繁乱,语言也远比风水的经典著作《葬书》,《宅经》,《管式地理指蒙》粗糙。一方面,宋代的风水活动及理论胜极一时,广入人心;另一方面,风水理论也开始进一步走入歧途,在民间涂上了更多的迷信色彩。具体表现在疯狂的迁徙坟地,以及由此引来的种种风波和纠纷。反观现代,我们也该看到,多少达官贵人也在步着古人的后尘。

  元代风水术还是非常正统的,官方还一度禁止过风水。风水师刘秉忠27进入忽必烈幕府,出谋划策,深受朝廷重用,为元大都(今北京)的选址、设计、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把《玉尺经》编辑为《新刻石函平砂玉尺经》,该风水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代,哲学领域盛行新理学,虽承孔孟道统,又建立在佛教禅宗和道教(参同契)的基础上,冶三教为一炉,五行、阴阳八卦、已丰富完备,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民众的社会精神支柱是菩萨神仙,此时风水已深受民间及士大夫的青睐。魏源、谢肇制、李诩等名人都涉及了风水。

  成熟于明代

  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为都城的风水花了不少精力。金陵城外诸山,都面向城内,有朝拱之意。只是牛首山和太平门外的花山,背对城垣,独无拱卫之意,朱元璋为此怅然不乐。传说他命刑部带着刑具,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于牛首处凿石数孔,铁索锁转,使之形势向内。又让人在花山肆行采樵,不让有翠微生色。朱元漳曾有意建都北平,认为北平依山凭眺,俯视中原。近接陕中尧、舜、周文之脉,远树控制边外之威,较之金陵更加雄壮。但是,大臣们认为不妥。南京是兴王本基,且宫殿已成,何必改图,且古云“在德不在险”,加上战事还未最后结束,不要移都北平。朱元障只好作罢。后来,明成祖还是把都城迁到北京了。在营建北京的过程中,始终是按照风水观念进行的。如天坛圆丘西北有座坐西朝东的斋宫,其朝向很特别,与传统的坐北朝南不一样。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皇帝到天坛祭天,苍天是父,皇帝是天子,儿子在父亲面前不能坐北朝南(居尊),否则违背了礼制。甚至斋宫的瓦都不能用黄色,而应用绿琉璃瓦,以示区别。永乐年间修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的三殿基座呈一“土”字形,体现了五行之中土居中央的风水思想。明成祖对风水术有偏好,他曾多次召见风水师。一次,风水师渠仲当着他用量天度地之物,说某地卞有石如虎,成祖信以为真。他还派许多风水师为自己卜寿陵,有廖均卿、游朝宗、等到昌平县,相得那里的黄土山吉,成祖亲自视察,改山名为天寿山。刘基字伯温,元朝元统年间进士,受到朱元璋重用。明朝建立后,参与制定诸如科举、刑法、乐礼等大典。南京帝址据说为刘伯温据阴阳选址的,在传说中是一位神机妙算的宗师,是风水术历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据《春明梦余录》载,明成祖长陵便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所选,说明当时江西派当时受宠于皇宫。

  泛滥于清民

  到了清朝,风水可说是泛滥成灾,关于风水的笔记野史数不胜数。风水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在民间流传“上九流”,“下九流”社会职业等级排列中,风水师排在上九流的第四位,仅次于师爷,医生及画工。清朝设有国师府,有400多名国师供职在此,俸禄优厚。国师府的任务不仅是为王朝寻找风水宝地,还去迫害民间地理风水,避免对朝廷造反,夺皇位。清代官方设立的司天监相度风水也成为定制,皇家的一些重大工程由司天监负责。一些小说也广涉风水,风水在当时生活中已成为民俗,但风水也开始走向“欺骗化”、“江湖化”。道光皇帝在择墓时就受过昏庸筑陵大臣和风水师的欺骗,不得已再次迁墓。

  从清末,民国以后,中国风水进一步走向‘江湖化’,‘功利化’的歪道,有的沦为江湖骗术,不管是在风水的著作上,还是在风水师的水平上,都出现了‘量增质减’,也就是说,有关风水的著作与从事风水的人员增加了,而风水的‘质’却下降了,一些人假借着‘风水’之名行欺骗之实,冒充内行人的屡见不鲜。从而风水行里有一句俗话‘医道不明,误杀一人;地理不明,误杀满门!’这既是对风水信众的提醒,也是对风水师的警告。佛教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希望术数不精的人不要害人也害己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