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修龙:新时期建筑方针浅析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45479)评论:(0) 收藏:(0)
2016两岸绿色建筑论坛于2016年12月17日在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多功能厅隆重举办!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做出“新时期建筑方针浅析”主题演讲。
  2016两岸绿色建筑论坛,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JJP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建筑分委员会、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建筑技艺》(AT)杂志协办,于2016年12月17日在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多功能厅隆重举办!非常设计师网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对论坛进行全程直播(直播回放)。论坛中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做出“新时期建筑方针浅析”主题演讲,为现场带来新时期绿色建筑的经验。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修龙:尊敬的潘先生、崔院士、温先生,各位大师、业界的同仁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我们院举行的这次绿色为题目的论坛。我先开个场,精彩的还在后面。我想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我发言的题目是“新时期建筑方针浅析”,我们的理解还是很有限的,所以说是浅析。
 
  2015年12月20日,37年之后我们再次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都做了重要讲话。这37年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高速的发展,用了三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将近三百年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亲历者、参与者,我们的感触非常深。当然,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有很多反思。我们的城市究竟要怎么样去建,我们的建设事业未来要怎么样发展。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中央再一次举行了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以后,紧跟着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联合发了一个文件,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次会议是对我们37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开启了我们下一个时代发展的启动。
 
  这次会议充分再认识了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在这次会议上,有几个亮点。今天我们想说的主要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们提出了新时期的建筑方针,以及要打造一支什么样的建筑师队伍,这专门是指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和中国的未来建设事业要怎样去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的重要历史时刻。
 
  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贯彻新时期的建筑方针的重要支撑,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这也是我们习总说的,从今天讲,我们的建筑师应该成为世界上的一员,应该有他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下面就把我的一些理解跟大家做交流。新时期的建筑方针与原始方针的区别,有三个方面:
 
  1,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
 
  2,基本框架进行了调整。
 
  3,方针的内涵得到了深化拓展。
 
  原方针是: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指导了我们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新方针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去掉了“在可能条件下注意”,增加了“绿色”。几个字的变化,意义更加深刻、深远。
 
  1,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什么是方针呢?方针是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也包括路径。因而方针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跨入到新的时代,我们这个建筑方针的时代性就非常突出。“绿色”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要求,也是今天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15年,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了解时代背景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新时期的建筑方针的内涵。
 
  2,框架。“适用”把握了建筑的本质,指向生存逻辑和安全。经济把握了建筑的伦理,绿色是建筑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对历史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新时代的反映。我们在这个新的方针里,其实更强调的是我们建筑的责任,把责任提到了我们方针里的重要内容。“美观”,把握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精神属性,我们不是说有一个遮风避雨的棚子就可以了,我们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
 
  3,新方针的内涵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我们坚持了“适用”和“经济”,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新的方针“适用”和“经济”两个因素我们继续保留了下去。虽然我们经济发展了,我们进步了,但是它的根基没有变。这两个要素我们给它赋予了更高的标准的内涵,实际上也是个拓展。我们也增加了“绿色”,绿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我们在新的方针里也去掉了美观前面的“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我们又进一步地解放了建筑的精神属性,精神需求达到更高层次,有利于繁荣健康创作。我们过去讲,要不要美观,还得在可能的条件下,今天我们把这句话去掉了。和原方针相比,我们把建筑创作的精神属性放到了比过去更高的位置。原方针的提出及其历史价值,我也跟大家简单过一下,其实这段历史也非常精彩,我们的痕迹非常明确。首先要说一下14字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14字建筑方针提出的背景是1953年提出的,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我们提了出来。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院当年是中央设计所,在新的方针的诞生过程当中,也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当时的部长是刘志峰部长,是专家们大家一起研究,新的中国成立了,新的建筑到底怎么样去建设和发展,应该有一个指导方针,要适应中国国情,要适应那个历史当时特定的环境,所以提出了14字建筑方针。1956年写入到国务院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决定里面去。
 
  建筑一直和意识形态关联比较紧,1951到1952年在国内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其中很重要一个内容是反浪费。中国那个年代很穷,非常贫困,人民大众生活相当艰辛、艰难,反浪费,人们盼望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启,轰轰烈烈开始了,所以反浪费是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1951年仇视和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是对仿欧美建筑的“玻璃方瞎子”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大规模建设需求相当大,包括建筑、工业与经济短缺的矛盾。1955年到1956年全国又开展了反建筑浪费和批判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运动。北京在那个年代建了一批大屋顶的房子,梁思成先生在那个年代也受到了批判。
  下面我解读一下我对四个要素的关系的理解。四个要素、四位一体,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建筑方针出了以后,我们听到的都是肯定的,第一是非常及时,第二是非常紧缺。
 
  四个要素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是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实现的是和谐发展。四个要素也是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必要条件,位置不可变。
 
  四个要素的内涵。要素的内涵具有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
 
  “适用”。上一个里面也有适用,现在的适用和之前的适用有什么不同呢?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性能提高和使用功能便捷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适用和之前的适用标准完全不一样。现在人们把建筑的适用和舒适度、健康水平、心理都加在里面,我们既要满足建筑使用需求、建筑可持续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人类生活的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
 
  “经济”。那个年代的经济是在经济短缺时代少花钱、多建房,这是我们的主要的需求。今天的经济性不只限于简单的直接造价,还要从近期投入与长远运行的综合性来评价,还要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待经济的合理性。现在投入多了,后面从节能的角度都可以收益回来,所以今天经济的评价跟过去也不一样。今天的经济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种贡献就不是简单的从一个项目来判断。
 
  “绿色”。这是我们在新的方针里增加的内容,赋予了时代的解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利用自然节能,实现建筑性能的绿色,减少设备节能。因地制宜地应用绿色技术,满足“人、建筑、环境”相互协调的需求,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负责。
 
  全社会要转变观念,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绿色思维,培养绿色习惯。学习新时期的建筑方针,对我们业界特别是建筑师特别重要,因为价值观的调整不是我们这些人要调整,整个社会都要调整。我们新一届政府在全面的价值观方面进行反思,不能一味地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去做。今后我们的业主、我们的政府的选择也一定是按照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来做。
 
  我们要传承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绿色智慧。崔总带领下的中国院提出的,这就是支撑我们新时期建筑方针价值观最好的思考。多一点伦理,少一点怪异。多一点天然,少一点人工。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浮夸。多一点节俭,少一点奢华。多一点责任,少一点名利。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是价值观层面。我们中国院一定会坚持,在崔总带领下,中国院的这个理念特别的好。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解读,这都不重要。如果价值观出现了偏差,那所有的东西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新时期建筑方针“绿色”很重要。
  这是一些网友们评出来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我也不去评论。这些信息都是网上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里面有白宫、有酒瓶、有钱、有天安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不怨建筑师,市场需求什么,建筑师要生存,一定是跟着走的。
 
  我们对建筑的评价是全民在参与,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建筑师是除了演艺界以外,媒体最关注的一个群体,因为涉及到人民的生活,而且人人都有评价的能力。不管你是哪一个层面的人民百姓,都可以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一个建筑。我们主体是什么呢?可能我们更要讨论的是这个问题。
 
  还有大量的建设,千城一面,中国文化的传承到哪里去了?从广州到哈尔滨,看不出哪个城市是哪个城市,但历史上不是这样。我们的高速发展,是不是还要这样去做?
 
  前面讲的这些问题的结论是什么?新时期的建筑方针是真该出了,所以党中央国务院看的非常准确、非常及时。我们讨论一下建筑乱象背后的社会价值观的争议,市场运作的方式处理建筑,形式成为建筑商品的包装和营销噱头。大家过重的注重了它的形式。地方政府领导、投资开发业主片面追求“新、奇、特”的视觉冲击,一心只要地标,不在乎使用功能、内在品质、文化底蕴。只要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在这里为官一任。影响左右了相当一部分建筑师走上了追求形式表现之路。甚至影响了建筑设计院校的教育,现在什么样是好学生呢?你做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得高分的可能性就有。平庸了不行,但什么是平庸,也不好说。我们现在是重点学创作,轻人文精神的创新传承。
 
  业界针对这个现状重申建筑方针的呼声已经很高了。2000年开始,业界就开始组织关于新时期建筑方针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但在新一政府这里,这个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基于这个时代背景,我们再解读一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资源禀赋及环境制约更加严苛,中国要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国家。我们中国在新的发展理念上,也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我们现在的现状是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媚俗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城市内涝不断、热岛效应显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这种环境下适时的提出了新时期的建筑方针。
 
  十大建筑,特别是天安门广场周边的这几个建筑,现在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面我也参加了国家博物馆的改造,当时我们做了一个调研,说国家博物馆应该变成什么样,由8万平米变到20万平米,是不是应该变个样子?调研的结果是绝对不可把它形象的改变在天安门广场组成的一部分内容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也提出了我们对历史建筑怎么改造的要求。当然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的是人民对建筑的要求的高度和力量,是不能随便改变的。现在看来,十大建筑依然非常好。
 
  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80年代进入了改革开放,我们的建筑师被禁锢了几十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也断了,我们的创作也断了,在这种情况下非常不容易,我们也建筑了那个年代的十大建筑,但是现在看起来,这十大建筑的分量恐怕不如上一个十大建筑的分量大。政治对我们建筑的发展的作用相当的大。所以我们要反思。
 
  进入90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就不评了,也很难评了。进入到90年代,进入到2000年以后,我们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更加开放、更加努力的一个阶段。我们在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的建筑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取得了很多收获,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就是百花齐放和建筑乱象。
 
  为什么会出现百花齐放?因为我们经过建国以后这30年的发展,我们觉得不能再折腾了,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该让人们的生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理念的变化带来了创作的变化,所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期,中国已经完全转型为市场经济,建筑也就成为了商品,我们的建筑量剧增,我们的城市完全变样了,老的城市看不到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建筑创作也空前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全球众多知名建筑师都来到了中国,中国本土建筑师也在积极参与,应该讲给中国的建筑设计带来了一个特别好的历史时期。我们也是幸运的在这30年当中参与了积极的建设阶段。
 
  我放几张这个年代的片子,我们不去评价它的好坏。所有建筑后面都会有一些争议和讨论,老百姓也愿意给它起外号,也说明了民众对于建筑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也说明了我们建筑师的历史责任和要求。这里放了上海的几个片子和北京的几个片子,有境外建筑师的作品,也有境内建筑师的作品。
 
  在出现一批好的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出现了一批颇具争议的项目。本土建筑师也在积极探索,但是确实是由于比例不足,在形式上、结构上老想做得更精彩一点,但是标新立异就变成了大家的一个导向。境外的建筑师在中国也试验在本国无法实现的建筑设计先锋形式,具体怎么样我们不去评价,但是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不具体适合中国的国情。
 
  比如中央电视台,在国际上是获奖的,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一个项目,在全世界上也没有。但是中央电视台是在国际上争议最大的项目,我在这里放了照片,写了一段话。最近我们看到库哈斯在清华演讲,他的演讲里是这样表述的,大概意思是说这个项目也不是他的一个最应该觉得这么创作的,他说是中国人需要的东西我们做了。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地标,和全世界不一样。我也听过库哈斯先生介绍过这个项目为什么选这个形式。他们讲的是有道理的,中国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力量。那时候还没到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技术是不是应该走在世界最前面。如果走想做到最好,那中国确实应该建一个别人没有的项目。中国要展示在技术上最优秀的项目。确实这个项目别的我不知道,至少成就了我们结构工程师,一下子就变成世界上最伟大、能力最强的结构工程师。
 
  但这个房子现在争议为什么比较多呢?首先它不好用。这个房子结构为了让它站着不倒,它的重心是在建筑外面,地下要配同样的重量,简单来说就是不能翻跟头。钢结构要给它拉住,里头的斜梁斜柱真的不好用。还有,成本到底是多少,到今天我们也不能说出准确数字。当然它肯定有准确数字,但是到底造价是多少,有人说50亿,有人说100亿,更有甚者说150亿人民币。我们手里没有拿到这个数字。但它的造价肯定非常高,而且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算,这也是事实。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靠它来证明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很有力量的一个国家吗?这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样的房子造价高,不好用,也很不方便,可能也不是绿色的,从成本上讲、从材料上讲、从玻璃幕墙上讲,都不是绿色的。当然,还有很多隐患在里面。所以这个项目引发了国人众多的争议。能够出现这种项目,应该是我们那个年代历史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所以库哈斯在他的讲演里边很明确地说出了我们当时的需求,就是想建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中国的领导们就想建这么一个东西。我们就建了,没有约束。结果就是它着火了。北京市是不允许放烟花的,它去放了,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那个年代14字建筑方针的内涵是什么呢?
 
  适用:那个年代是要服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满足建筑安全使用的基本需求,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那时候天安门还没有广场。 
 
  经济:服从当时的国家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国家投资,更多地满足需求。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除特殊艺术要求的少数建设外,建筑的美观不应当违反适用和经济的原则。
 
  归纳起来讲,对美观加上了限制,“在可能的条件下”,其时代性符合短期时代的基本国情,尽管是那样,在那个年代也做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建筑。
 
  14字建筑方针的历史价值是什么?使我国的建筑设计由盲目自发的发展的无序状态,进入到有方向、有指导、有控制的有序状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建筑师已经开始了大量的创作,特别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包括上海、华东、华南,都建了很好的建筑,但基本上那个时期都是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我们也看到了在那个之前我们的建筑师基本上是遵循两千年前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师的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但是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指导方针。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我做了一个表,这里面标注了一个时期,从解放后到一五的时期,1953年到1957年,包括大跃进时期,1958到1965年,文革时期1966年到1976年,改革开放初期。每个年代都对应着它的时代特点。50年代初期,我们主要放到了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新生政权。当时建筑业规模不大,但建设速度要加快,行政干预比较少,还基本上是过渡期。建筑表现以仿欧美式的现代建筑为主。一五时期政治因素开始强化,中苏合作是特色,那个时候的房子已经开始有了苏联的痕迹。那时候我们大规模的建设需求已经开始了,我们在那个时期也建设了一批现在来看值得纪念的建筑,比如东北的富拉尔基有一个医柱,是一个工业建筑,先看起来也非常漂亮,现在也是建筑遗址,不能破坏。
 
  那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也得到了新的爆发,就是大屋顶出现了,豪华的装饰也出现了,后来紧跟着就遭到了批判。上次我们去清华参加90年建筑学院的院庆,那个年代的老师们也做了一个回顾,讲梁先生受批判的故事。我听了觉得非常有感慨,那时候学界和政治的碰撞已经非常尖锐了。朱先生说他是第一代学生,梁先生非常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对中国的建筑学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当时把他划到了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批判他的大屋顶。听到那段历史我们觉得也很有意思,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赶上。但是他讲的故事,包括和当时的政府的高级领导之间的碰撞、理念。我当时听了之后,觉得建筑学和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和意识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今天我们的价值观的走向,我后面都会提到。每一个表格里每一个阶段的特点、特征、代表是什么,都有详细的描述。
 
  比较有代表性的在那个年代老的建筑方针提出以后,大家应该知道的就是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这十大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区分的一部分,留下了非常强的历史痕迹,也变成了国人的自豪。今天看起来依然非常好。包括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火车站,这里面有一些项目也是由我们院来完成的,我们今天看来,我们的前辈们的努力很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也坚定了我们传承的信心。
 
  绿色发展要求由过程和措施导向,转变为目标和效果导向。这句话说得偏技术,我们现在的绿色评价标准,我们基本的出发点反映的是采用了哪些绿色的技术,用了什么样的东西,采用了什么节能的灯,什么高效率的空调。我们做过研究,我们的绿色建筑只有5%达标。绝大部分的绿色建筑现在是不能参加或者不愿意去参加运行评价。我们设计评价都是绿色建筑了,为什么不能参加呢?姜院士有一个研究,这些项目用了相当多的先进技术,设计了节能的建筑,实际能耗比同等的普通建筑能耗还要高,这是存在的事实,网上都有,大家可以去查。为什么?我们以往的过多的强调了措施导向,其实我们要的是目标和效率,最终达没达到节能的效率。在这方面建筑师的价值体现,更有利于我们在目标和效果上实现最终的成果。我做了绿色建筑,一定应该是节能的。不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反思和总结。
 
  我们创造建筑先天绿色的基因,这个房子本来不节能,你用了再好的技术,也是后天的。举一个例子。我们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房子,都是黑房子,不仅黑天要点灯,白天还要点灯。不管用了多么多么节能的灯泡,特别省电,但如果建筑师造的房子是能自然采光的,就不用点灯了,那么不是比节能灯还要节能吗?所以建筑师的价值就特别重要。
 
  创造建筑的先天绿色基因,即:策略大于指标、先天优于后天、内在优于外在、系统优于片断。这段话非常好,我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建筑师的价值体现真的非常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这个项目完全符合我们新时期的建筑方针。
 
  首先是适用,它是一个游客的聚集地,这个房子放到了地下,地下的保温是最理想的环境。放到地下采光肯定不好,但是我们用了一个高窗采光。利用地道风,就是自然通风,而不是用空调。这里还有建筑创作。它完全融到了沙漠里。当时看这张照片也很好看。我们也探讨了很多,比在旁边放一个玻璃盒子要好。这是以建筑创作为指导,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当时,对这个项目更精准的解读和全民解读由创作者自己来更合适。
 
  美观是一种大美,是和谐之美、融洽之美、人文之美、大众欣赏共鸣之美,经得起历史检验。建筑和画不一样,建筑是需要大众接受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满足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并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需求。要满足建筑对本土文化的创新传承,并赋予时代性。作为文化的载体,很好地体现本土文化的特征,城市建筑美观需要百花齐放,更需要形成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传承。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筑师队伍。我们这支队伍一直在努力做,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们有实践量,别人没有机会。就像中国的大夫别看年纪轻,但是处理的病患比国外的多,什么疑难杂症都遇到过。我们中国的建筑师也一样,我们的建筑量很多,我们有这么多机会去锻炼,有机会去总结我们的经验,这是别人都没有办法得到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特别是近一个时期,我们中国建筑师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一批新一代建筑师追求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创作,创作了众多备受赞誉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很好的诠释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他们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心的建筑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和领头人。
  这是何镜堂院士的建筑,世博会。这是张锦秋院士的建筑,做了黄帝陵轩辕殿。这个建筑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真的觉得非常好。还有长安塔,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崔愷崔总的项目,我很喜欢,是德胜尚城。来自传统和记忆的历史文脉的贯穿,成就一方“灵魂憩所”。因为这个季节是冬天,树上没有叶子,但是让你感觉这就是北京。如果有机会让作者来解读,比我解读得好。
 
  我们现在还在做一件事情,由国家付钱,培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这是个系统工程,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开始去做。我们要请大师、院士、境内境外的老师,境内境外的32岁以下的青年建筑师我们要系列地进行培训,要尽我们的努力,把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尽快地推出来。
 
  梁思成奖,今年中国建筑学会也把梁思成奖变成一个国际奖,我们也努力把梁思成奖建成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奖。中国建筑师应该能够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个奖也应该能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奖。我们对建筑师的要求就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我们这个奖就是中国建筑方针的体现。
 
  新时期建筑方针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在中国建筑发展上我们走的方向,不按照这个方向走是没有出路和机会的。新时期的建筑方针也给我们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就是绿色。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空间,更是一次机遇,所以希望我们在座的同仁们,你们抓住这次机遇,担起这个责任,在这个大空间里能够成长得更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在建筑事业发展上的中流砥柱。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