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潮汐 状态 微展——潮汐空间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42159)评论:(0) 收藏:(0)
潮汐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人自身所处的地理空间在短时间个极为典型的潮汐现象。
  由非常设计师网和每筑建文共同发起的“绿色人居 智慧生活”主题展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拉开了帷幕。“绿色人居 智慧生活”展区汇集了房地产、绿色建筑、室内空间、工业产品等领域的优秀创新设计项目,将可持续发展、绿色节能、科技创新、健康生活作为展示亮点,突出“设计为民生”贴近真实生活,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买得起、用得起的宜居生活解决方案。在本次主题展中,office PROJECT普罗建筑将一个充满趣味性的集装箱空间带入建筑展厅。
  潮汐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通过人自身所处的地理空间在短时间个极为典型的潮汐现象。我们将白领们平时所晒的小资生活的朋友圈的短暂小时作为笑谈。而这真实的反应了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两面性。人们过于急速的被周围的地理文化空间所教化,为自己贴上标签。两天前的Lisa变成了两天后的二妮。春运像一个通道释放了一种引力,让社会的这种内在的角力通过潮汐的方式得以平衡。
 
  而春运只不过是一种现象,他的引力来自与中国城市与乡村能量的巨大失衡。这样的能量失衡,往往通过城市空间的潮汐现象表现出来。城市空间渐渐被巨大的基础设施所取代。能量的两极化所导致的的地产空间价值分化加剧了这种现象。大量的城市化扩张并没有带来产业扩张没反而加剧了居住空间上的郊区化。人的“潮汐”状态,构成了首都的基本形态。“燕郊”现象将会更加持续的出现。这些每天将自己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公交车上的年轻人,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将交通工具作为最重要的城市空间。物流化的空间形态成为一种主观模型,成为人们构建自己周围主管空间的记忆库里的重要参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空间的流动性被充分接受。功能被类型和形态组织模式所取代。一切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在atlier Bow-wow所著的《东京制造》一书中,各种城市功能的杂交体,自我生长出了特殊的形态。城市慢慢变为空间的集合体,而不是功能的集合体。空间被占领而不是拥有,任何空间都散发着任何可能的气味。
 
  一个复杂多变,流动延展的世界已经是一个现实。在诸如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形成大量空间的同质性,那么对于新的流动性的元素将大量凸显出来。一个以同质化空间为背景,动态元素为焦点的空间现象将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曹璞的谦虚旅社,众建筑的内盒院,众行顶,三轮车住宅,更新建筑的更新建筑计划,朱竞翔的轻钢房屋体系等等。轻质化,可移动,可变化,可拆装,工业化材料,这些成了关键词。建筑和家具,装置的界限被消解掉,空间的意义通过动态的过程重新定义了形式和美学。行动即是形式,行为即是生活,通过对资源和空间的分时整合与利用,活力与价值得到了一种重新的组织。通过进入土地制度与文化共同体的夹缝地带,或许建筑师可以可以表现当下制度压力的背面,通过潮汐版短暂的停留与注视,设计不再甘愿充当一种附庸关系,而是成为空间问题的中介与撬板,撬动一条可供窥视的缝隙。
  这样的实践大量存在于当下的旧城改造,翻新,老物业的新用途开发,联合办公空间,公寓等集合式功能的场所。通过潮汐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如何去看待当下的实践所展现出的新的方向与问题?
 
  作为当下的独立建筑师,我们每天在潮汐的引力下工作,面对不断的价值摇摆与审问。尤其是在当下行业的潮与汐中翻滚,在制度与情怀的夹击中生存。我们如何来面对各种高潮与落差,去回应各种空间身份的转换,是迎合还是抗击?是表达潮汐的过程还是坚守某一个水位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