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库里蒂巴的BRT车站,如何点燃了一场交通革命?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6-30 14:22:35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1991年,当库里蒂巴的快速公交系统(BRT)开始改建,这些未来主义的玻璃管站台就成为了这座巴西城市的新标志。
  Rua Padre Anchieta,是巴西城市库里蒂巴的一条主干道,也是这座城市公交系统的焦点。其他城市的公交站台通常只有站牌和长凳,而Rua Padre Anchieta大道上的公交站台却有些不同。道路的中间,是两座玻璃管状的站台,面对着双向快速通道。这些车道是预留给那些橙色的长公交车的,它们从那些缓速行驶的车辆旁呼啸而过,在站台停下,乘客们则在坡道上快速上下车。这样的站台,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很难想象,这些如今已成为城市标志的站台,最初只是一项削减成本的措施。作为一种可以推广的快速公共交通,它的花费并不大,并且能够在库里蒂巴甚至是世界上其他城市,掀起一场交通革命。
库里蒂巴城内357座管子车站,服务着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库里蒂巴都只是一座沉睡的小镇,东北方向的大城市圣保罗令他黯然失色。但到了1960年,库里蒂巴的人口开始显著增长。20年时间里,人口从12万增加到36.1万。规划师们开始思考如何面对这样的城市发展。起初,他们希望将库里蒂巴建设成为另一个巴西利亚。道路计划被拓宽了,城市中心也将被改造得更加适合车辆通行,他们希望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
贾米·勒讷赋予了这个车站独特的外观——未来主义风格的玻璃管。
  然而,当三十多岁的建筑师贾米·勒讷(Jaime Lerner)在1971年接任库里蒂巴市长时,这些计划就被中断了。在1960年代晚期的巴西独裁统治下,当地的总督选择勒讷作为市长,并深信这位年轻的建筑师不会挑战他所建立的政治秩序。   然而,勒讷很快就开始改变一些事情了。他对库里蒂巴未来的设想与传统的巴西利亚式设想并不相似。他没有拓宽道路,而是在市中心修建了步行街。他也没有将那些干涸的沟壑改造为混凝土排水运河,而是在河流旁边筑坝,修建公园(在洪水季节里,公园将会关闭)。而他对库里蒂巴最大的贡献,则是这座城市的公交系统。   因为意识到了公共佳通的重要性,城市的规划师们呼吁修建地铁,同时为汽车行驶拓宽街道。但是这项建设可能花费巨大,并且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来完成。   相反,勒讷在另一种常被大众忽视的交通方式中看到了机会——公交车。他的想法是设计一个系统,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将城市列车系统的优势赋予公交车。勒讷提议完善城市主干道旁边公交车道,并修建沿线的公交站台。这可以使得公交车以轻轨的速度行驶,并戏剧性地大大减少了开支。   作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勒讷与一家私人公交公司讨价还价,政府将为这些新的基础设施支付费用,作为交换,公司将会提供车辆。因为有了这样的交易,库里蒂巴第一条快速公交通道的花费,不到同长度铁轨的五十分之一。
库里蒂巴的人口也激增至180万,是快速公交系统启用那年的4倍之多。
  然而,这个系统并不是在1974年启用后就立刻大获成功,而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慢慢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中。1979年,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勒讷创造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Rede Integrada de Transporte),并增加了新的线路。整个系统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到1993年,每天的载客量为150万人次。   然而,高载客量也带来了问题。这个系统里的公交车还是使用传统的登车方式——乘客们从前门上车、付钱,速度很慢。第三次任期快结束的勒讷想出了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   勒讷要求车站修改设计,从而能够让乘客在多个门更快地上下车,同时检票程序也在进站之前完成,就像地铁和轻轨那样。同时,上车之前购票也使得换乘成为可能,这意味着一张车票可以覆盖整个系统。最重要的是,勒讷赋予了这些车站独特的外观——未来主义风格的玻璃管。这些“管子车站”在1991年10月首次亮相,成为了公交系统的一部分。今天,这座城市中一共有357座管子车站。   通过这次重要的补充,库里蒂巴的公交系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快速公交系统(BRT)。“库里蒂巴是第一个将这种基本的必要元素包含在快速公交系统中,并且成功发挥了作用的地方。”布宜诺斯艾利斯交通运输和发展政策研究所的负责人Andrés Fingeret这样说道。
尽管BRT取得了成功,但库里蒂巴已经开始计划修建地铁。
  库里蒂巴快速公交系统的成功,吸引了拉丁美洲其他城市的注意。很快,拥有800万人口的哥伦比亚城市波哥大将会引进快速公交系统。波哥大市长Enrique Pe?alosa希望以此来解决城市严重的交通问题。自1998年上任以来,他就一直致力于快速交通的建设。而玻璃管车站,作为关键性的功能元素,推动了他的交通系统的成功。   此后,快速公交系统继续发展,一直扩展到美国、南非和中国。然而,拉丁美洲一直与BRT保持着特殊的联系,因为在这里,BRT装载的人口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地区。“因为相似的语言和文化环境,BRT的成功更容易在拉丁美洲被复制。” Fingeret说。   尽管BRT正逐渐被更多国家接受,库里蒂巴的BRT却开始出现问题。根据CityLab在2012发表的一篇文章,尽管和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库里蒂巴BRT的载客量依旧高居全球首位,不过城市中汽车的使用量也增加了。库里蒂巴本地的报纸Gazeta do Povo也指出,玻璃管车站其实并没有在极端天气里帮到乘客,有些时候甚至无法让人们避雨。
修改后的车站设计,能够让乘客在多个门更快地上下车,同时检票程序也在进站之前完成。
  另外,库里蒂巴的人口也激增至180万,是BRT启用那年的4倍之多。移动仍然是这个城市面临的主要议题。尽管BRT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库里蒂巴已经开始计划修建地铁。而勒讷曾称地铁“已经成为历史”,并极力避免将之纳入自己的城市建设中。   另一项解决库里蒂巴交通问题的方案也在酝酿中,那就是自行车。与很多已经习惯了自行车的城市不同,库里蒂巴一直到最近才开始认真考虑自行车的可行性。过去二十年中,几乎没有任何与自行车有关的交通计划。而2012年的一项自行车规划,提出要修建400千米的新车道。   幸运的是,公交系统可以为这些尝试与努力提供资产支持。“BRT和自行车可以同时运作,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库里蒂巴本地的自行车博客Ir e Vir de Bike的编辑Alexandre Costa Nascimento这样认为。尽管自行车计划遭到了一些人的抨击,他说:“规划者们还应当考虑到各种配套设施,比如自行车停放架、存放处,以及停车的票价优惠。”   尽管有着许多挥之不去的问题,库里蒂巴的BRT被认为是一块文化试金石,是这座城市在面对有着随心所欲的狂欢精神的里约和快节奏的、商业至上的圣保罗时,给出的自己的答案。库里蒂巴的文化部还在车站里开展了一项名为Tuboteca的书籍交换活动。如果你还怀疑这些玻璃管车站对于库里蒂巴的象征意义,你就会发现库里蒂巴机场的礼品店就是对BRT车站的忠实还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