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设计教育】古代建筑中的防火灭火智慧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1-05 14:27:38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注意防火、治火,这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他们在长期与火抗争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智慧总结出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防火、灭火理念。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注意防火、治火,这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建造中得到集中体现。虽然在科学技术方面,古代没有现代技术的发达,但他们在长期与火抗争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智慧总结出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防火、灭火理念,这些理论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古代建筑的防火设施

  涂泥沫灰是最早有据可察的防火分隔技术措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火所未至,撤小屋,涂大屋”。人们通过将湿润的泥土覆盖在草、木等易燃物表面上,以实现阻隔火灾。比文字记载更早的是在我国甘肃发现的秦安大地湾大型公共建筑遗址,其出土的周围用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有清晰的“防火涂料”痕迹。

  春秋时期,为了应对军事进攻和火的侵袭,墨子首先总结了建筑防火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城门上涂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按照墨子在《墨子》一书的记载,我国春秋战国时设置在城楼上的消防装备有:盛水容器、沙土、长斧、锄头等。

  从夯土筑墙使用砖石开始,用墙体隔火的技术便一直延续下来。北宋的《营造法式》,可谓古代消防标准专著,其对建筑防火有专门规定的尺寸标准。现在保存完好的北京紫禁城内銮仪卫仓库,每隔七间就空出一间,用三合土填实,直至房顶,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墙。从外部看,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屋,从内部看,却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墙。

  古建筑中的防火墙中常见的还有山墙,风火檐等。这些防火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当建筑着火时,受空气浮力而形成的烟气羽流不会因室外温差﹑压差以及风向等导致火灾扩散。我国防火墙的形式繁多,主要有梯形、曲线形、人字形和一字形等,它使简单的屋顶线条变得错落有致,产生了曲折流畅的艺术效果。

  山墙是建筑两个侧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横墙,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三是波浪形。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许多民居把山墙建得很高以达到防火的目的,有的防火墙墙顶到屋顶的距离可达1.6米以上。

  明清时期,“马头墙”作为一种更高级的防火分隔设施出现在建筑当中。“马头墙”,又叫“封火墙”,将这种建筑防火技术措施运用推广于民间民居建筑,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制结构,损失十分严重。何歆提出每五户人家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有效方法,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月之内,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